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前额鳞不入眶,额鳞与顶鳞等长,有眶前鳞及眶后鳞,颊鳞不入眶,背鳞除两侧最外1-3行平滑外,其余均起棱,脊鳞扩大。
描述依据标本 云南西双版纳4雄5雌。
形态描述 头较大,与颈明显可别;躯干略侧扁。全长雄蛇(488+122) mm,雌蛇(470+115) mm。背面红棕色或带黄色,其上有由细黑点缀连成的横斑;头顶散以小黑点,头侧、眼后有一细黑纹向后延伸在颈背交叉成“X”形斑。吻鳞高超过宽,从背面可见其上缘;鼻间鳞长宽相等;前额鳞宽大于长,不入眶;额鳞六边形,长大于宽,长于从吻端到它的距离,比顶鳞沟长;鼻孔大,位于单枚鼻鳞上,颊鳞1,高大于长,后端不入眶;眶前鳞2,个别为1,眶后鳞2或1,眶下鳞1或2。眼较大,其直径大于从它的下缘到口缘的距离;瞳孔纵置,椭圆形。颞鳞3+4或3+3,有一号为4+4;上唇鳞7,个别一侧为8或9,由前向后依次增大,最后一枚最长;下唇鳞7,少数为8或9,常常两侧不对称,第1对在颏鳞之后彼此相切;颔片3对,第1对长大于宽或长宽相等,其余两对宽大于长;背鳞通身15行,除两侧最外1-3三行平滑外,余均起棱。背脊3行鳞扩大。腹鳞雄蛇172-183枚,平均176.8,雌蛇174-181枚,平均176.6;尾下鳞双行,雄蛇77、 83、89对,雌蛇66-77对,平均72对。
上颔齿每侧4-5枚。
文献记载:Smith (1943: 121)记半阴茎伸达第15枚尾下鳞,深分叉。饶定齐等(1992: 141)记半阴茎伸达第18-19枚尾下鳞。
描述依据标本 云南西双版纳4雄5雌。
形态描述 头较大,与颈明显可别;躯干略侧扁。全长雄蛇(488+122) mm,雌蛇(470+115) mm。背面红棕色或带黄色,其上有由细黑点缀连成的横斑;头顶散以小黑点,头侧、眼后有一细黑纹向后延伸在颈背交叉成“X”形斑。吻鳞高超过宽,从背面可见其上缘;鼻间鳞长宽相等;前额鳞宽大于长,不入眶;额鳞六边形,长大于宽,长于从吻端到它的距离,比顶鳞沟长;鼻孔大,位于单枚鼻鳞上,颊鳞1,高大于长,后端不入眶;眶前鳞2,个别为1,眶后鳞2或1,眶下鳞1或2。眼较大,其直径大于从它的下缘到口缘的距离;瞳孔纵置,椭圆形。颞鳞3+4或3+3,有一号为4+4;上唇鳞7,个别一侧为8或9,由前向后依次增大,最后一枚最长;下唇鳞7,少数为8或9,常常两侧不对称,第1对在颏鳞之后彼此相切;颔片3对,第1对长大于宽或长宽相等,其余两对宽大于长;背鳞通身15行,除两侧最外1-3三行平滑外,余均起棱。背脊3行鳞扩大。腹鳞雄蛇172-183枚,平均176.8,雌蛇174-181枚,平均176.6;尾下鳞双行,雄蛇77、 83、89对,雌蛇66-77对,平均72对。
上颔齿每侧4-5枚。
文献记载:Smith (1943: 121)记半阴茎伸达第15枚尾下鳞,深分叉。饶定齐等(1992: 141)记半阴茎伸达第18-19枚尾下鳞。
大小
全长雄蛇(488+122) mm,雌蛇(470+115) mm。
生物学
生活于平原及丘陵地区,食蜗牛、蛞蝓。7月14日采自勐腊的雌蛇怀卵6枚,左2右4,卵径10 mm×17 mm-10 mm×25 mm。
垂直分布:530(勐腊、勐仑)-700 m(勐腊曼庄)。
垂直分布:530(勐腊、勐仑)-700 m(勐腊曼庄)。
生境信息
生活于平原及丘陵地区,食蜗牛、蛞蝓。7月14日采自勐腊的雌蛇怀卵6枚,左2右4,卵径10 mm×17 mm-10 mm×25 mm。
海拔范围
垂直分布:530(勐腊、勐仑)-700 m(勐腊曼庄)。